马玉发


马玉发同志是河南省平顶山市气象局的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,现任平顶山市气象局气象信息技术高级工程师。1989年7月从成都气象学院电子技术系通信工程专业毕业,获工学士学位。毕业后,带着一展宏图、献身气象事业的愿望,来到河南省平顶山市气象局工作至今。这人平时话语不多,从不向组织摆困难、讲条件,不计个人得失,埋头苦干,努力钻研业务,主要从事技术保障(含天气雷达、边界层风廓线雷达、通信、计算机网络、区域气象站、自动气象站、专项天气监测网站)业务,同时兼职承担起计算机网络建设及其管理、现代化建设、雷达监测、人工影响天气、气象服务等多岗位工作。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,他练就了一身好本领,为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
近年来,平顶山市气象局按照中国气象局的总体部署:拓宽气象服务领域、加快实现气象现代化。针对中小尺度天气气候活动频繁、气象监测站点稀少、监测频次低的现状,在原有业务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,又在全市各乡镇和重点村庄增建了各类区域自动气象站126个、GPS/MET站点2个、土壤水分站7个、紫外线监测站1个和边界层风廓线雷达1部。大量设备投入业务运行后,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了,科技含量提升了,对天气的监测加强了,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也提高了。面对成倍增加的业务量和繁杂多样的设备,作为一名从事维修保障的技术人员和任务的主要承担者,他从熟悉设备做起,调阅技术资料,学习操作规范。在此期间,他不顾严寒酷暑,拨山涉水,奔波于各县乡村,克服交通不便和险要的工作环境,带领县局人员肩扛背拉、攀岩登壁,安装、调试好监测设备,不仅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,也利用现场操作、掌握第一手技术资料的机遇,熟练掌握了设备的原理和性能。特别是在2012年5月的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网络建设过程中,他带领他的团队,早出晚归,仅仅利用往返于各监测网点的乘车空隙,匆匆啃几口干粮,有时甚至害怕无时间上厕所连水都不敢喝。正是如此,他们在15天时间内,安装、调试完23个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站点设备,确保站网的按时运行。建设任务完成后,他立即适应了气象监测网络的技术保障工作,并面对县气象局技术力量薄弱的状况,有针对性地编写了《区域气象站维修手册》,绘制出《乡镇雨量站故障维修索引卡》,并作为教材举办了《区域气象站维修》培训班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使我局多年来的区域站的监测质量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,设备故障送修率(送省大探中心)一直为零,得到省、市气象局领导的肯定和表扬,其业务能力也显著提高。

2006年后,平顶山市气象局进行了人员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。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同事们的协助下,马玉发同志依托他在学校掌握的扎实理论基础知识,发挥其虚心好学的和善于总结积累的优势,坚持“干一行,爱一行,专一行,精一行”的理念,迅速熟练掌握了各项新业务技能。在人员少、新同志占比例大和人员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,作为一名人影和技术保障方面的老同志,主动对新人进行“传、帮、带”,使他们能够尽快独立工作。因此,多年来,亲临县、乡处理国家、区域气象监测网站现场处理故障,还要兼顾人影工作,经常主动来到值班室,指导新人分析冰雹回波特征、识别冰雹,指挥申请空域和人影作业。甚至在因病住院手术期间,各种业务工作咨询电话也一直不断,以致于住院手续还未办理便被召回工作岗位,令分管领导感慨至今。

不畏困难、善打硬仗、好啃硬骨头是马玉发同志又一特点。因此,他不仅为单位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,,而且在业务繁重的情况下,为提高业务技能,还挤出时间,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,并通过实施技术创新,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的维修经费和维持经费。

多年来,由于受专业技术和人员编制限制,面对单位人员少、任务重的现状,马玉发多次放弃休息日和节假日,一直身兼多岗。就是这位同志,识大体,顾大局,没有居功自傲,从不给单位提个人要求,只知道默默的奉献。辛勤耕耘,终有收获,通过与同事们密切合作,共同努力,确保了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行,其业务能力也在全省始终名列前茅。

二十五年的工作经历,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他一惯严格要求自己,虚心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。他正践行着:努力学习,总结经验,提高自己对各种强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监测、识别能力和各种气象装备的技术故障处理水平,确保更加科学、高效地开展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