鹰城文化宫的夏天(摘自2012年6月20日人民日报)


正文

二胡和板胡此起彼伏地响过来,传统的和现代的唱段交替着,一会儿是《朝阳沟》,一会儿是《穆桂英挂帅》,在那片高大的雪松下,树大荫凉,聚集了不少人。老人们说,这些可是专业唱家儿,唱得比电视上的还好还有味儿。
  平顶山,春秋时期为应国,应国以鹰为图腾,古典汉语“应”“鹰”通假,平顶山因此又称鹰城。平顶山工人文化宫是这座城市的第一个“公园”,1957年平顶山建市的时候就建起来了。绿篱,草坪,树林子,很多鸟儿。还有灯光球场、室内球场、露天剧场,要热闹有热闹,要安静有安静,在人们的记忆中,就像老家村边的荷塘,盛放着他们永远水灵灵的青春和梦想。有人说,他们平生第一次看电视,就在文化宫的讲座厅,看老版连续剧《霍元甲》,走道上都挤满了人,20集连着放,站得腿麻,困得眼睁不开,可谁也不想走……
  然而,经历了半个世纪沧桑的平顶山工人文化宫建筑老化、设备简陋,地面没有硬化,白天尘土飞扬,雨天满地泥泞,特别是那条污水河,臭气熏天。
  理想、信念,像一缕缕坚韧的经纬,编织出了美丽的图景。不管是烈日炎炎的盛夏,还是雪花飞舞的冬夜,决策者,建设者,积极投入文化宫的升级改造洪流之中,他们忘记节假日、休息天,坚守建设的第一线,从没喊过一声苦和累……谁能想到平顶山市总工会几年间把衰败的文化宫整的跟花园似的,也不收门票,建筑物占地面积由2.9万平方米减少到1.8万平方米;绿化面积由4.9万平方米增加到了6万平方米,光是树就有25万多株。喷泉,假山,游廊,葱葱郁郁的花木……
  怀旧情调的经典歌曲伴随着一群女子的舞步悠悠远扬。高树绿藤隐隐露出红瓦灰墙,那是文化宫最早的建筑展览馆,流变不居的岁月已经把它变成了文物。掌山勺水也自有幽幽深深的层次,正是楼前起伏有致的缓缓土丘上生气盈盈的花木,让旧楼萌生了温暖的新意。
  太湖石或卧或立,不离山前山后,竹木扶疏的曲径蜿蜒其间,明明是新建的亭台阁榭,却苍灰出悠然岁月色。过石拱桥,是一条雕梁画栋的长廊,正被鸟声筝声沁透,梳着长辫儿的小女孩儿,端坐廊外树下,怀抱古筝,对着一湾清溪,正弹得入神。身边溪水清清,胭脂色的人面与几棵合抱不住的缠藤老树,一起投影湖中,仿佛让人想起苏州,想起苏州园林,和园林里的评弹艺人。深深的光阴,静静的流水,千世万年的人间况味儿,都在这妙不可言的林园清境里了。
  文化宫中心园区,东门两侧建成的商业景观街、职工文化活动中心,气魄大着呢。戏迷擂台赛、民乐新年音乐会、迎“五一”大型游园会、国庆专场文艺演出、职工个人才艺大赛、服装模特表演、爱国电影展演,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得很,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笑!“家政服务员”、会计等实用的专业培训班,许多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就是在这里通过培训走上了工作岗位。2011年,平顶山市工人文化宫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“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”荣誉称号。
  炎炎夏日,看得见的是建筑,是花木流水,看不见的是那份让人回味往事、向往未来的温煦。一个城市,有这么一块绿地与之同生同长,细细体味起来,真是一件人生不可多得的好事和美事。